截至2019年年底,我國人口已經突破14億。作為世界上人口總數最多的國家,我們也在歷史的長河里,實施了一些人口政策。此前就是因為人口數量的龐大,才“誕生”了計劃生育。而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,總人口龐大的背景下,我們又遇到了新的難題。
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,我們知道了2019年年末年齡構成的相關情況。其中60周歲及以上的人數高達2.54億。不僅如此,在這當中65周歲及以上的人口總數也達到了1.76億,比2018年新增945萬。(1.76億65周歲人口已經是日本的4倍多)。60歲以上占比18.1%,65歲以上則占比12.6%。而這樣的情況,也讓我們不得不開始關注“老齡化”這個問題。
按照聯合國的標準,65周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超過7.2%,該國家就會被稱為“老齡化社會”。而如果超過14.3%,這個國家則被稱為“老齡社會”。當這一占比達到20%的時候,該國家則進入“超老齡社會”。
按照2019年年末的數據,我們65周歲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已經超過了7.2%,達到了12.6%。雖然距離“老齡社會”還有一定的差距,但是不可否認,我們已經迎來了“老齡化社會”。并且早在1999年的時候,按照聯合國的統一標準,我們就已經步入了“老齡化社會”。而按照增長速度,留給我們的時間(步入“老齡社會”)也不多了,我國已經開啟“老齡社會”倒計時。
而且就目前的情況而言,部分城市已經度過“老齡化社會”,迎來了“老齡社會”。2018年的時候,江蘇、四川等多個省份,65周歲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就已經超過了14.3%的標準線,進入“老齡社會”。面對這樣的大環境,我們迎來了“二胎政策”。但是似乎生育情況,并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,甚至在2019年的時候生育率再創新低。
根據統計數據顯示,2017年我國全年新生兒共計1720萬左右。等到2018年的時候,已經降至1520萬前后,而2019年更是只剩下1470萬不到。這樣的新生兒數據,無疑是在逐年遞減的,帶來的難題也是越來越多。按照這樣的速度,等到2022年的時候,我們可能就要進入“老齡社會”。
從1999年的“老齡化社會”到2022年的“老齡社會”,我們只用了23年的時間。而這樣的用時成績比現在老齡問題嚴重的日本還要短。日本從“老齡化社會”到“老齡社會”都用了24年,所以這也值得我們深思和重視。
那么為何我們對于老齡問題,避而遠之呢?
其實很簡單,雖然老齡化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,但是當老齡人口占比越來越高,也會產生很多的問題。這時候社會上的勞動力人口會越來越少,具有消費能力的人也會逐漸減少,而這些情況自然不利于國家下一步的進步與發展。
不僅如此,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大,還會加大國家的養老壓力,引發更多的問題。所以在2022年還沒來臨之前,我們應該“敲響警鐘”。
老齡社會即將呼嘯而至,我們準備好了嗎?這是一道必答題。人人都會老,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,不僅需要政府加大力度,在政策支持,養老金保障等方面努力,也需要行業,需要養老企業堅持,努力和完善服務體系,也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,包括對開在社區的養老服務中心的接受和支持,包括對養老護理、服務人員的理解和支持。
因為,他們是讓老年人體現養老的具體實施者,面對即將到來的老齡社會,我們不僅需要有完善的養老事業兜底,更需要豐富多彩的養老服務來滿足新時代,人民日益增長對幸福養老生活的需求和向往。
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夠體面養老,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共同努力的重要方向。老齡社會即將呼嘯而至,我們要加快高品質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,抓緊時間完善我們的養老服務體系,加快發展養老產業,建立能夠滿足不同養老需求的服務體系。